首页 > 诗文 > 綦毋潜的诗 > 过融上人兰若

过融上人兰若

[唐代]:綦毋潜

山头禅室挂僧衣,窗外无人水鸟飞。

黄昏半在下山路,却听钟声连翠微。

过融上人兰若鉴赏

  这首诗写诗人上山寺访友不遇,却被山中优美的自然景色所吸引,因而尽兴欣赏。过,访问之意;融,是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;上人,对和尚的尊称;兰若,梵语“阿兰若”的简称,指和尚的住所。

  首句,通过山头禅室里挂着僧衣的细节,既点明了友人的身份、居处,也巧妙地暗示友人不在禅室里,写得干净利落。

  次句紧承首句,指出“窗外无人”,也是静悄悄的。只听见山溪流水潺潺,溪上有各种鸟儿飞来飞去。诗人以溪声、鸟飞的声响和动态,反衬出山寺环境的清静。

  接下去,第三句“黄昏半在下山路”,省略了主语,句法简洁。七个字兼有叙事、抒情、写景。“黄昏”,暗示诗人尽管访友不遇却兴致未减,已在山顶佛寺四周流连了大半天。“下山路”,说明此刻诗人正慢慢沿着山路往回走。“半在”,表明山路上景色也很幽美,因此自己把半个黄昏都消磨过去了。

  “却听钟声连翠微”,“却”字,不仅起到转折句意的作用,还能使人想象诗人蓦然闻钟、回首驻足的情状。“钟声连翠微”五个字,以景物形象、色彩和声音收束全篇。因为作者凝神聆听着悠扬的晚钟声在深山里荡漾、萦绕,所以他感到钟声同这浮荡山间的青翠岚气连成一片。“连”字把听觉形象“钟声”与视觉形象“翠微”彼此沟通起来,传达出诗人独特而又自然的感受。这一句描绘了暮色苍苍中翠色千重的山林美景;而荡漾山林经久不息的钟声,又给这幽深秀丽的山林增添了静谧的气氛。诗人流连忘返、迷恋山林的深情,就从这幅深山幽景中透露出来。

  七绝诗篇幅短小,要求作者笔墨精炼。这首诗四句二十八个字,无一句、一字是多余的。摄取的景物虽不多,却显得丰富多彩。

綦毋潜简介

唐代·綦毋潜的简介

綦毋潜

綦毋潜(692-749),字孝通,虔州(今江西南康)人,唐代著名诗人。开元十四年(726年)进士及第,授宜寿(今陕西周至)尉,迁左拾遗,终官著作郎,安史之乱后归隐,游江淮一代,后不知所终。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,与许多著名诗人如:李颀、王维、张九龄、储光羲、孟浩然、卢象、高适、韦应物过从甚密,其诗清丽典雅,恬淡适然,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。《全唐诗》收录其诗1卷,共26首,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,代表作《春泛若耶溪》选入《唐诗三百首》。

...〔 ► 綦毋潜的诗(27篇)

猜你喜欢

游石桥遇隐者

宋代赵鼎臣

巨石引飞梁,奔泉泻纤缟。行攀石上藤,坐听林间鸟。

兹游既物外,此地即天表。旷然脱尘嚣,率尔慕轻矫。

游狼山

宋代蒋之奇

一线横大江,千螺簇层峦。空外飞鸟没,烟中片帆还。

折梅

宋代赵时韶

行到颓墙与断桥,试和明月拗枝头。

江南多少闲儿女,带着梅花便带愁。

次韵曹子方运判雪中同游西湖

宋代苏轼

词源灩灩波头展,清唱一声岩谷满。

未容雪积句先高,岂独湖开心自远。

菊花

元代张昱

万夫起铜盘,拔地一千丈。宁知白露华,暗满菊花上。

商高宗陵庙诗

宋代李廌

筑岩胥靡继甘盘,此道寥寥不复存。

古庙秋风尘黯黯,故陵烟树月昏昏。